舞獅有吉祥、幸福、繁榮的意思。在廣東客家區及周邊客家區,每逢過年,新樓落成,開幕式都會邀請舞獅隊前來助興。地方舞蹈“貓頭獅”自然成為當地不可缺少的新年習俗之一。
21日,羊年大年初三,記者走訪了以出產貓頭獅聞名的廣東省河源市河源縣北墩鎮南壩村。剛到村口,就看到了一只與眾不同的貓頭獅子。春節演出時,鼓聲如晴天的雷雨。獅頭的額頭上寫著一個金字“王”。獅子的臉上有尖牙、高鼻、大眼睛和突出的眉毛。整個獅頭上繪有五彩龍紋,鳳梅蘭竹八仙的器物,以及波濤浮云,使獅頭在威勢中顯出慈祥,顯出它的威力。生機中凝練,生動地表明客家人在不斷遷徙中積極響應自然。挑戰驕傲。
據和平縣文化中心副主任王欽綿介紹,和平客家貓頭獅是廣東省和平縣特有的南獅之一。它被稱為貓頭獅。 2006年6月春節舞獅,和平縣獅頭獅還參加了廣東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該物被廣東省博物館收藏。
王欽冕說,舞獅表演貫穿故事情節,有民間武術表演。舞獅必須有強壯的身體,所以他們必須通過武術來強身健體。有雙舞獅和單舞獅之分。一獅叫雙獅舞。一頭獅子叫單獅舞,舞獅者由一個人完成一系列舞獅動作。獨舞獅也有飛過桌子的高難度動作。飛越桌子越多,武功越強。舞獅表演,無論是雙舞獅還是單舞獅,都有白面沙學生、紅面沙學生(又稱駝背沙)、小猴子等人物為伴,還有其他民間人物,如拳、棍、刀、矛頭和叉子。武術表演,和平縣客家地區的武術派別主要有彭寨鎮安澳九子堂的林家傳統武術等。
據《蕭家譜》記載,公元1444年,興寧人蕭德茂來到和平北墩鎮南壩村雪洞定居。從此,蕭家便將這門技藝從男傳女傳,代代相傳。和平貓頭獅已有571年的生產歷史。王欽勉介紹,由于歷史悠久,各種歷史原因,目前,和平縣北墩鎮南壩村只有10多人知道這門手藝。其中,本村77歲的肖金蘭身手最好。就這樣,他也探索出了一套以紙馬、黃龍、鳳凰、山羊為主題的制作工藝。
成品共有三個尺寸,分別為小中大。貓頭獅按每個頭的大小賣800-1500元。年均銷量20輛左右,大部分銷往江西“三南”(定南、全南、隴南)地區及廣東河源、梅州、惠州等客家地區。
然而,讓他擔心的是春節舞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和他一起學習如何制作獅子。